生活中了解野生菌中毒的特点,掌握野生菌中毒的预防措施,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重点:预防野生菌中毒和掌握中毒后的急救措施。
1、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2、毒菌中毒的临床类型。
3、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原因。
4、有毒野生菌的辨别。
5、吃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教学过程
一、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夏秋季节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多发期,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
呕吐,然后出现烦燥、谵妄、幻视等症状。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二、毒菌中毒的临床类型。
胃肠炎型。潜伏期为10分钟至6个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流涎等,轻则对症治疗,可逐步好转,病死率低;重则吐泻严重,腹痛剧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伴有休克、昏迷,病死率高。
溶血型。潜伏期长,一般6个小时至12个小时,病人往往先出现恶心等症状,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部肿大等,少数病人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很快控制病情。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尚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症状,重者可有肺水肿、呼吸抑制及昏迷等,通常伴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出现幻觉、谵妄、昏迷等中枢神经损害,或发生嗜睡、精神错乱、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这一类型严重者死亡率高。
肝损害型。潜伏期较长,可达15个小时至30个小时,以中毒性急性肝损害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在初期一两天会有轻度胃肠炎表现,之后有一假愈期,其间除轻微乏力外,似乎已病愈,但实际已发生肝损害,大多数病例接着出现肝、脑、心、肾等内脏损害,其中以肝损害最为严重,迅速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也有少数病例在肝损害表现尚不严重时即因中毒性心肌病变或中毒性脑病猝死。此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甚高,经急救治疗存活者,需度过2周至3周的危险期,方可逐步康复。
三、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就会发生食物中毒。(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炒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3)生长环境因素。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的有毒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四、有毒野生菌的辨别。
(一)据了解,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二)毒菌还可从以下8个方面加以识别:
(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3)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亩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办法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五、吃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在吃了食用菌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如果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或有其他不适,基本原则就是就快、就近到医院就诊,对于没有就医条件,或者情况紧急,在等待医生来的过程中病人可在家里先采取一些方法减轻毒素的损害。
首先减轻中毒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减轻毒物的吸收。去除毒物,病人可以大量喝水,呕吐,减少毒物的存留,为医生处理做好准备。一些杂志报刊上所提的喝绿豆汤等方法,效果比较有限,因此尽快就医是最重要的。就诊时最好携带吃剩的菌子或未烹饪的新鲜菌,并向医生说明菌子的来源、烹调方法、进食数量等,以便医生根据毒素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医生治疗可能还会采取洗胃、输液等方法,洗胃后病人可自服2到3个鸡蛋清以吸附残余毒物,输液则是为了稀释和排除部分毒素,病人应予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