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515-5012

2号站注册



2号站娱乐登入_水产食品安全小常识 <br>

文章来源:时间:2023-01-11 点击数:

                 

   吃水产,一定要了解水产食品安全小常识,避免中毒事件发生,尤其的水产产品,突发性很多。


  水产食品安全小常识—海蜇


  海蜇口味清脆爽口,是凉拌佳肴。但是,食用未腌渍透的海蜇会


  引起中毒。


  海蜇系属腔肠动物门的水母生物。鲜海蜇含水量达96%。此外,


  还含有五羟色胺、组织胺等各种毒胺及毒肽蛋白。人食后易引起腹痛、


  呕吐等中毒症状。


  因此,鲜海蜇不宜食用。必须经盐、白矾反复浸渍处理,脱去水


  和毒粘蛋白后方可食用。


  水产食品安全小常识—不吃生鱼胆


  胆在开剥大鱼时能够看到,处于靠近鱼肝脏的褐绿色小囊。内有


  胆汁,味苦、有毒。所以家庭收拾鱼时,如果想留肝,一定要把鱼胆


  剪去。


  吃生青鱼胆引起中毒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主要是


  因鱼胆的胆汁中存在某种胆盐成分,有很强的毒性,可破坏人体组织


  的细胞膜,从而引起生理病变。


  一般食后1~5小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开始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便血,有的人还可能出现低热、头晕、头痛、抽风、嗜睡、


  神志不清。过三、五天后,病情会进一步发展,使肝功能受损,表现


  肝肿大、黄胆和谷丙转氨酶的活力增高,起初少尿或无尿,继而逐渐


  多尿。病情严重的,可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即使幸免一死,也


  会久治不愈,且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使人痛苦一生。


  水产食品安全小常识—忌吃死鳖和死鳝鱼


  在食物的蛋白质里含有一种人必需的氨基酸叫级氨酸。鳖、鳝鱼


  是含蛋白质很高的营养品,在它们的蛋白质构成中自然也含有很多级


  氨酸。鳖、鳝不同于其他鱼类一离水就死,它们生命力强,捕获后还


  要存活一段时间。


  在存活期间,因为离开了天然的适应环境,生命力逐渐减弱以至


  于濒死状态。这时身体蛋白质结构开始崩解,体内外的细菌开始向它


  们肌肉深处伸展生长。


  一旦它们死后它们的蛋白质崩解得更快,细菌也更快地进行破


  坏。其中有些细菌专门袭击级氨酸,劫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并将


  组氨酸转化为组胺,这是一种有毒物质。


  经过不长时间,当组胺数量到达一定浓度后,人吃了就会发生组


  胺中毒。


  一般吃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发病,轻则头晕、头痛、心慌、胸


  闷,重则呼吸急迫、心跳加速、血压下降。有的还有哮喘、恶心呕吐、


  腹泻、口舌四肢发麻和起风疹快。


  由此可见及时宰杀的鳖、鳝体内并没有什么组胺,即使刚死的鱼


  体组胺也很少,都是可以吃,不会发生中毒的。组胺是在死后产生的,


  濒死状态为产生组胺准备了有利条件。问题作为消费者很难知道已经


  死了多长时间,所以还是不吃死鳖、死鳝为好。


  海里的鲭鱼、青枪鱼、鲐鱼、鲅鱼也很容易引起组胺中毒。


  它们


  的共同特点是皮青肉红,含组氨酸较多。有人测定过,每100克这些


  鱼肉中(死后66小时,环境温度27℃)就含组胺160~320毫克。


  在同样条件下,皮青肉白的鱼只含组胺20毫克。而皮不青肉不


  红的鱼则含组胺很少。一个成年人大约一次吃进100毫克组胺就可以


  发生中毒症状。所以皮青肉红的鱼捕获后如果不及时冷藏制止细菌繁


  殖,是容易引起组胺中毒的。


  水产食品安全小常识—忌生食龙虾


  南方一带有一种叫“龙虾”的虾,售价低廉,味道鲜美,因此群


  众喜食。但如果食用不注意卫生,却能使人感染肺吸虫病。


  其实,市售的“龙虾”不是真正的龙虾,是一种冒名的大头虾,


  为水陆两栖动物。在我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的河网地带均有生长。它


  是肺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之一。


  据报道,在一只“龙虾”体内可带1016个肺吸虫的幼虫――尾


  蚴。尾蚴可在“龙虾”体内形成囊蚴。若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龙虾


  后,囊蚴会在人体内变成幼虫,最后在肺脏中发育成成虫,使人患上


  一种类似肺结核病状的肺吸虫病。当虫体进入脑部,便成为脑型肺吸


  虫病。


  为了预防吸虫病,一定要做到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龙虾。当然,


  煮熟烧透了吃,是可以避免肺吸虫感染的,不必禁忌。


   水产食品安全小常识—海鲜好吃莫过量


  新春佳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喜食火锅。羊肉吃腻了,人们就


  开始转向不甚滑腻的海鲜。殊不知,海鲜食品中常含有丰富的“嘌呤”


  成分。


  研究证实:经常过量地摄入这类“高嘌呤”会引起尿酸、急性肠


  炎反应、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甚至关节僵硬和畸形。


  上述症状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男子,男女比例为20:1,肥胖者


  明显。大部分病例中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90%的患者于拇、跖、


  趾节出现突发性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数小时内症状发展至高峰。患


  者发病时来的突然,去的迅速。


 


首页
电话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