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知识】
高树荫柴扉,青苔照落晖。
荷锄山月上,寻径野烟微。
老叟扶童望,羸牛带犊归。
灯前饭何有,白薤露中肥。
——宋•梅尧臣《田家》
开篇为大家推荐的这首诗,描绘了田园风光。暮色将临,斑驳的树影洒在简陋的柴门前,摇曳婆娑;地上的青苔映照出落日的余晖,柔和绚丽。一会儿的工夫,月亮悄然升起,仿佛在告诉田地里的人们该回家吃饭了。肩扛锄头,手牵耕牛,走在归家的路上,远处可见炊烟袅袅,青云飘飘。家里的老人手牵着孙儿,在盼望着耕种的人儿早点回来。家中的灯烛已然点亮,试问有什么饭菜可以享用呢?那肥肥的白薤(xiè)透亮无暇,甚是喜人,等着归来的人们一起品尝。
“白薤露中肥”写出了薤白的美味,今天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它!
养生解读
薤白,又叫小根蒜,是一种植物,其新鲜鳞茎可作食物,干燥鳞茎(即薤白)可入药。自古以来,薤白就是药食两用之品,时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宋代宋祁的“铃阁宴盘留薤白,书林官笔燥雌黄”(《寄会稽天休学士》),唐代李商隐的“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访隐》)均写出了薤白的美味。
除此之外,薤白还可以作为礼物相赠友人。唐代杜甫写有《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其云:“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杜甫年龄大了,身患胃肠疾病,脘膈怕冷,友人所赠的薤白恰有温通肠胃、理气行滞之效,可以一解疾病之苦。
元代的农学家王桢曾说:“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是说生薤白气味辛辣,跟大蒜的味道差不多,烤熟或者煮熟之后味道就变得甘美了。吃了它很有好处。古代那些修道之人和老人都喜欢吃,有一定的滋补强身的作用。《本草经集注》也说“薤性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须之”。药王孙思邈则强调“薤白,心病宜食之”,这里所说的“心病”,类似于今天的冠心病、心绞痛之类的心血管病,适当吃一些薤白,有一定调养作用。
中医学认为,薤白性温,味辛、苦,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功。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治疗胸痹的三个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均使用到了薤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安陆郭坦,得天行病后,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贫行乞。一日大饥,至一园,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闷极卧地,吐一物如笼,渐渐缩小。有人撮饭于上,即消成水,而病寻廖也。”显示了薤白散结消症的功效。故李时珍云:“薤散结、蒜消症之验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薤白含有多种甾体皂苷类成分,多种酸性化合物如棕榈酸、油酸、亚麻酸等。适量食用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