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知识之风险因素:朋友圈里的“私人订制”食品
风险指数:
“朋友圈食品”问题多安全性很难保证
自家做、手工制,从面包蛋糕、小龙虾、酱料、小零食、腌菜、减肥食品,微信朋友圈网购自制食品是一种趋势。为了让购买者放心,微店店主们会不时地在微信上发布自己去采购食材、制作过程、成品等图片,并配上文字介绍过程和心得,增加亲切感和可信度,消费者获取售卖食品的途径只有店主的自我描述和朋友的广告语。
近一两年,网购自制食品经常被曝光,如使用变质过期食物原料,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堪忧等触目惊心。一些出自小厂家的减肥食品为了达到宣称的功效,非法添加化学成分。今年3-5月,在北京市食品药品稽查总队联合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开展的打击互联网食药违法犯罪的“净网行动”中,就有40个宣称“改善免疫力”、“减肥”等功效的食品、保健品被检出含有非法添加物。网购自制食物多出自家庭作坊,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问题。产品原材料的优劣无法溯源。正规食品加工企业要通过采用动态杀菌技术、危害因子拦截技术、双核臭氧杀菌设备,合理设置生产工艺,才能预防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杜绝烘焙食品的微生物超标问题。家庭作坊般的朋友圈食品却并不具备这些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在流通环节,由于混合配送,存在污染的高风险。销售过程没有发票、单据,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维权也相当困难。
食品安全知识之风险因素:砧板、刀具未生熟分开
风险指数:
家中应备两套食品用具使用过后认真清洗
普通的家庭厨房一般空间不是很大,为了省事,很多家庭就生食和熟食都使用同一把菜刀和同一块砧板。生熟不分导致细菌交叉感染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源头之一。生食品如鱼、肉、蛋、禽、菜中常带有许多细菌、寄生虫卵。
作为食物的直接接触者菜刀和砧板,在切割生食时,食物中的细菌等会残留在上面,而生菜上也有较多的细菌和寄生虫卵。若此后又用于切割熟食,细菌则会以菜刀和砧板为媒介直接污染熟食。即使在使用前用开水烫一下“消毒”,细菌往往也并不会被彻底消灭干净。所以,要保障食品安全,家中应备两把菜刀、两块砧板,并分开使用。
菜板用过后,最好用硬板刷和清水刷洗,将污物连同木屑一起洗掉。如果留有鱼、肉等腥味,可用溶有食盐的洗米水或洗涤灵洗擦,然后再用温水洗净。不要用开水烫,因为肉里的蛋白质残留在菜板上,遇热就凝固起来,不易洗净。洗过后竖起晾干。菜板用一段时间后,可用菜刀将菜板上的木屑刮削一下。
食品安全知识之风险因素:朋友圈谣言和“钓鱼式”养生鸡汤文
风险指数:
增强健康知识素养不点击不转发
生吃酱油能致癌,喝牛奶能致癌,西瓜和桃同吃要人命,紫菜是塑料做的……相信这些健康谣言你都不会觉得陌生。
在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大步发展的今天,与之相伴的网络谣言也在不断滋生,特别是自媒体时代,谣言经朋友圈转发,传播速度更是惊人。在众多谣言中,食品行业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根据2016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人们认为最常见的谣言主题为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
在微信里传播的这些虚假健康信息让很多人困惑,很多人为了健康拒绝某类食物,同时又会为了健康而接受毫无根据的饮食建议。而一些火爆朋友圈的养生文或鸡汤文背后,往往暗藏着虚假保健品广告的产业链,诱导人们点击和转发,以此获取暴利。
辨别这类信息,我们首先要增强自己的健康素养,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了解添加剂到底是什么、剂量与毒性到底什么关系、所谓相生相克到底有无科学依据等。另一方面,要尽量不点击、不分享这些文章或信息,避免让自己不自觉地成了谣言传播的帮手。
食品安全知识之风险因素:农药残留
风险指数:
用正确的清洗方法可有效去除农药残留
近些年来,蔬菜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日渐突出,每年都有多起报道食用农残超标蔬菜而引起中毒的事件,甚至造成人员死亡。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有关部门大力整顿了农药市场,蔬菜的农药使用将越来越规范。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正确的清洗方法减少农药残留带来的危害。
清洗农药残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浸泡水洗法:先用水冲洗掉蔬菜表面的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30分钟,如此反复清洗浸泡2至3次,基本上可清除绝大部分残留农药。
碱水浸泡法: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碱5-10克)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重复3-5遍。
储存法:蔬菜上的残留农药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缓慢分解。冬瓜、南瓜等不易腐烂的蔬菜可以先存放1周再食用。
热水法:有些蔬菜瓜果可通过热水去除部分残留农药。常用于芹菜、菠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物洗净,放入沸水中煮2-5分钟捞出,再用清水洗一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