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清明螺,壮如鹅”,每年4月-9月是织纹螺汛期,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居民喜爱食用这种肉质嫩滑,略带筋道的小海味。但是,织纹螺味道鲜美,却一颗就能致死。更可怕的是,它每逢春夏毒性更大,毒性比砒霜还高一百倍,且尚无特异性解毒药。对此,厦门市疾控专家提醒市民,认清织纹螺,远离生命危险。
据介绍,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其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有1条-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要注意的是,织纹螺本身是无毒的,其致命的毒性是在生长环境中获得的。
一是由于近年来赤潮频发,其中大量繁殖的藻类会产生毒素,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或富集、蓄积毒素藻类而被毒化,主要是“麻痹性贝类毒素”,其中“石房蛤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海洋生物毒素之一,一颗织纹螺中的“石房蛤毒素”就很可能致人死亡。
二是大家都不陌生的“河鲀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
因此,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而且,织纹螺种类多,不易辨别。更糟糕的事,目前,市面上的织纹螺都是天然海区捕捞,除非挨个鉴定,否则很难辨别是否有毒。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织纹螺中毒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目前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死亡率极高。国家有关部门早已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但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仍频发因食用织纹螺而中毒死亡的事件。